Search

小岗村游记

iNote-

在小岗村的友谊路和改革大道上分别坐落着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纪念馆,两座纪念馆代表了小岗村的两个发展阶段。大包干阶段和沈浩工作阶段。

1978年,18位农民冒着杀头危险,以“托孤”方式分田到户,实现温饱。在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的几年中,小岗村所在的小溪镇、凤阳县、滁州市、安徽省各级干部顶住压力,保护小岗村分田到户的做法。可以说,大包干的形成,既有农民自下而上主动发起的偶然,也有官员至上而下刻意保护的必然。当时,在湖北、四川等地也有分田到户的做法,但均因缺少政策保护而夭折。此后,小岗村、村民、18位按手印的村民、各级官员都因小岗大包干被树立为改革典型而获益颇多。

从1978年到2004年,小岗村与其他千百万农村一样,村民靠种地和外出打工维持基本生活。2004年,在安徽省财政厅工作的沈浩到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利用小岗村的政治优势和个人能力,为小岗村争取资金,修路、盖房、建学校,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在做基建的同时,沈浩也希望带领小岗村学习南街村、华西村等先进乡村,走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把村民领进富裕之门。但是,此时的小岗村村民却因背负大包干典型形象包袱,不敢再次革新,直到沈浩因病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也未能实现夙愿。至今,小岗村换过几任第一书记,也没有成立一家村集体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进来的各类项目,也多处于停滞状态,来蹭流量的企业,捞些政治资本后就悄然撤退了。

现在,小岗村顺应农村土地改革潮流,开始进行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开展乡村旅游,但这些与小岗村村民已经没有太大关系,这些项目多是上级政府和社会企业来此处投资建设。小岗村的村民,仍然过着种地、外出打工的生活,稍有头脑的人,包括当年的18位带头人在友谊大道上做起餐饮生意。但每年到小岗村的人太少,生意并不理想。

在改革开放的早期,小岗村大包干作为改革典型,的确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总设计师和三任总书记到访,但是,小岗村“一朝吃饱饭,几十年未富裕”是不争的事实,论村容村貌,富裕程度,在全国也只能算中等水平,这与小岗的政治地位完全不符。一方面是小岗人内部没有产生新的带头人,另一方面也与政府连续下派第一书记有关。不能说,所有的人都是来小岗镀金、捞政治资本的,但每个官场人都懂的小岗村履历的含金量。从另一个层面讲,也许我们对小岗村的要求太高了,它只不过是中国千百万乡村中的一个,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因偶然因素被推到了台前,它也和中国千百万乡村一样,绝大多数时间只能跟随历史潮流向前。也许,村民自食其力,安居乐业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生活
发表于 2020-09-01,更新于 2024-04-30 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