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战略
1. 粮食安全战略的发展
中国粮食安全战略思想始终坚持”提产量,促平衡,保安全“。
(1)粮食安全战略保障目标和范围的变化
从保障目标来看,由注重”数量“向兼顾”数量,效益、品质“转变。从保障范围来看,由”全面增产“向”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转变。
(2) 粮食安全战略实施方式和实施路径的变化
从实施方式来看,实现了由以计划手段为主向以市场手段为主的转变。从实施路径来看,由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此过程中经历了净出口、净出口和净进口交叉互现,净进口三个阶段。
(3) 粮食安全保障主体的变化
1959-1978 年间,农业生产受人民公社的主导,农户个体的生产自主权严重受限。
1979-1992 年间,以集体所有制下的家庭为主,强化了小农户的家庭经营模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
21 世纪以来,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大背景下,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有效整合了零散型农业资源,极大促进了粮食的规模化生产,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 粮食安全战略要点
(1) 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总方针
- 出于战略考虑。不能受制于人,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 出于贸易考虑。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粮食贸易年均位 2.5 亿~3 亿吨,不到我国粮食消费量的一半,其中大米贸易量不到我国消费量的 1/4。
- 出于外交考虑。我国进口粮食具有“大国效应”,一旦大量从国际市场采购粮食,势必引起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不仅要付高昂代价,而且会影响我国与一些缺粮国家哈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 出于国内考虑。目前我国农业就业人口仍有 1.94 亿人,过多进口粮食会冲击国内的粮食生产和就业。我国小麦、谷物、玉米的单产水平分别是单产排在前 10 国家平均水平的 60%、71% 和67%,粮食增产仍有潜力。
(2) 坚持不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主要以来以下三条途径
- 藏粮于地。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同时加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
- 藏粮于技。中国增加粮食总产量,主要靠提高单产。提高单产主要靠良种和良法,靠科技进步,今后仍然要坚持走科技兴农、内涵发展的路线。
- 优化区域布局。不同农产品在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
(3)保护和调动种粮积极性
- 降成本。通过取消农业税,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通过实施高效节水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调整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促进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民的种粮成本。
- 抓收购。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抓好粮食收购,引导企业积极入市,防止出现“卖粮难”。建立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位种粮农民提供清理、干燥、储存、加工、销售服务。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发了手机售粮软件,帮助农民实现网上售粮,满足了农民售粮需求。
- 增收益。通过发展粮食产业和优粮优价增收益,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种粮农民共享加工转化增收益。
(4)畅通粮食流通市场
- 在储备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不断完善粮食储备体系,逐步建立起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功能互补、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各负其责、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相互分离、储备规模结构比较合理、运行机制较为完善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
- 在市场流通方面。我国粮食流通经历了从统购统销、调拨包干到多渠道流通,再到粮食购销市场化的转变历程。
- 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建立了从现货市场到期货市场,从批发市场到线上交易,市场类型齐全,交易方式多样的市场体系和四通八达的粮食物流体系。粮食流通、储备、加工的装备水平、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5)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 把好进口关。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大幅降低进口关税,对谷物进口实行配额管理,配额内进口实行低关税,配额外进口实行高关税;对大豆实行单一关税管理,进口率位 3%。
- 积极稳妥推进农业“走出去”。“一带一路”实施以后,农业“走出去”明显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