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
1. 新时代中国农业的全面升级
(1)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供给安全基础持续稳固
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牛羊禽肉、牛奶、水产品全面增产。水果蔬菜供应量足价稳。
(2) 产业就业带动力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监测帮扶进一步优化。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产业带农效果显著,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超过 55%,每个脱贫县均培育了 2-3 个特色主导产业。近 3/4 的脱贫人口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外出务工保持稳定。
(3) 科技和装备支撑有力,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推进
种业振兴深入推进。耕地保护加力推进。农业装备创制实现突破。
(4)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农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
农业面源污染协调推进。重点流域生态环境加快改善。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增加。
(5) 乡村产业培育壮大,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
农产品加工流通稳步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农业就业创业势头良好。农业园区建设提档升级。
(6) 乡村建设全面开展,农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乡村治理效能不断增强。
(7) 农村改革扩面深化,乡村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重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拓展到 21 个省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产品贸易较快增长。
2. 新时代中国农村的全面进步
(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承包地确权登记办证工作顺利完成,“三权”分置体系初步确立,《农村土地承包法》完成修订并发布,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全面扎实推进。
(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农村集体清产核资工作顺利完成。
(3)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
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示范创建体系。
(4)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进一步健全
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建立生产者补贴制度,取得了积极成果。
(5)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初步建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形式不断规范,法治乡村建设进一步增强,文明乡风的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基本健全。
(6) 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居民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全国超95% 的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3. 新时代中国农民的全面发展
(1) 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通过发展乡村职业教育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发展针对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体系,让更多农民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从事农业产业的本领,并能够参与创业和就业,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育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组织形式,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2) 强化乡村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 加强乡镇,行政村基层平台建设,扩大就业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水平。
- 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并进行动态管理。
- 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服务模式。
- 推动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和人才成长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增强专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在整合资源基础上,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
(3) 拓宽转移就业渠道
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更加积极地支持就地就近就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现代农民转型的强大驱动力。需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创造更多适合农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会,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劳务协作,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实施乡村就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结合农村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鼓励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务工。开发农村就业岗位需要,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优化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
(4) 培育壮大本土创新创业群体
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返乡人员等主体协同,推动农村创新创业群体更加多元化。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速资金、技术和服务扩散,带动和支持返乡创业人员依托产业链创业发展。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方资源,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向农村创新创业聚集。鼓励农民就地创业、返乡创业,加大各方资源支持本地农民兴业创业力度。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
(5)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在培育壮大本土创业创业群体的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引导工商资本积极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继续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等计划,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春建功行动。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和交流机制。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机制。